發布時間:2025-09-16
瀏覽次數:2
通風系統的設計需以廢氣特性為出發點,明確處理目標與工藝約束條件。
廢氣成分與濃度:若廢氣含高濃度可燃性氣體(如氫氣、甲烷),需采用防爆型風機與管道,并設置可燃氣體濃度報警裝置;對于含腐蝕性物質(如氯化氫、硫化氫)的廢氣,管道與設備需選用316L不銹鋼或玻璃鋼材質,避免腐蝕泄漏。
產塵點分布:密煉機、開煉機等設備產生的廢氣需通過局部排風罩(如傘形罩、側吸罩)直接收集,排風罩口風速應控制在0.5-1.0m/s,確保粉塵不逃逸;若車間存在多臺分散設備,可采用集氣罩+分支管道的組合方式,減少風量損耗。
工藝連續性:連續生產車間(如輪胎硫化線)需采用24小時恒定風量系統,避免廢氣濃度波動影響凈化效率;間歇性生產車間(如橡膠制品修邊工序)可配置變頻風機,根據生產節奏動態調節風量,降低能耗。
關鍵設備選型:平衡效率、成本與維護便利性
通風系統的中心設備包括排風罩、管道、風機與凈化裝置,其選型需兼顧性能與經濟性。
排風罩:根據廢氣產生方式選擇罩型。對于熱壓型廢氣(如硫化工序),優先采用條縫式排風罩,利用熱氣流上升特性提高收集效率;對于粉塵類廢氣(如混煉工序),傘形罩的捕集效率更高,但需定期清理積塵。排風罩設計應遵循“近、貼、順”原則,即盡可能靠近污染源、貼合設備外形、順應氣流方向。
管道:管道直徑需根據風量與流速計算確定,一般取8-15m/s,避免流速過低導致粉塵沉積或流速過高引發壓損。管道布局應盡量縮短直線距離,減少彎頭與變徑,降低系統阻力。例如,某企業通過優化管道走向,將系統總壓損從1200Pa降至800Pa,風機能耗降低25%。
風機:離心風機適用于高風壓、小風量場景(如實驗室通風),軸流風機則適合低風壓、大風量需求(如大型車間整體換氣)。變頻風機的應用可實現風量按需調節,某化工企業通過安裝變頻風機,年節電量達30萬度。此外,風機需配置減震墊與消聲器,降低噪音對車間環境的影響。
凈化裝置:根據廢氣成分選擇處理技術。對于有機廢氣(VOCs),活性炭吸附+催化燃燒(RCO)組合工藝處理效率超95%,且活性炭可脫附再生,運行成本較低;對于含硫惡臭廢氣,生物濾池通過微生物降解硫化氫,處理成本只0.2元/m3,但需預留足夠占地空間。
風量平衡控制:確保系統穩定運行與達標排放
風量平衡是通風系統設計的關鍵,需通過科學計算與動態調整實現。
理論風量計算:根據《工業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》,局部排風罩的風量可按公式Q=3600×F×v計算(F為罩口面積,v為罩口風速);整體換氣風量需根據車間體積與換氣次數確定,一般取6-12次/小時。
實際風量修正:需考慮管道漏風、設備阻力變化等因素,實際風量通常為理論值的1.1-1.2倍。例如,某企業初始設計風量為20000m3/h,調試后發現實際需22000m3/h才能滿足收集要求,較終通過增加風機轉速解決問題。
動態平衡調節:通過安裝風量調節閥與壓力傳感器,實時監測各支管風量,利用變頻風機或調節閥開度實現風量動態分配。某汽車零部件廠通過加裝智能控制系統,使各工位風量偏差從±20%降至±5%,確保廢氣收集效率穩定在90%以上。
車間通風系統的選擇需以廢氣特性為基準,通過精確設計排風罩、優化管道布局、選型適配風機與凈化裝置,并構建風量動態平衡機制,實現“高效收集-低阻輸送-達標凈化”的全流程控制。隨著智能化監控技術與模塊化設備的普及,企業可進一步降低系統運維難度,推動車間廢氣治理向精細化、智能化方向升級。